时间:2023/5/15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彭洋医生 http://m.39.net/pf/a_9213034.html
<

各位大沥街坊

你知道“大沥”这一地名的由来吗?

今天沥仔就给你来讲讲

“大沥”地名的故事

大沥乡村景色吴凯文/摄

“大历”一名,较早出现于明朝永乐六年(年)编修的《永乐大典》中,至清朝同治时,所有史志记载均为“大历堡”,同治十年所修《南海县志》也是称“大历堡”,光绪朝中后期有“大历”、“大沥”两称同用,民国起统一称“大沥”。

21世纪初的大沥

“大沥”与“大历十大才子”

有口传为大沥因有唐代“大历十才子”后人徙居而名,史料记载是否如此呢?

大沥在唐代和北宋未有形成村落衍居状况,或有个别人等暂居。当时的这里属于珠江流域下游地带,为自然冲积地貌,地势接近海平面,水网密布,荆棘满途,交通不便,潮水涨退落差大,其时还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和人群居住,仍为大自然景状。

而年号的“大历”与地名“大沥”不同字不同音,官方史志年号多用“暦”,大历堡则为“歷”,现代简体通为“历”而已。唐代“大历”年号的“历”,粤语读音同“力”,与现实大沥地名的实际读音大异。无论“历”、“沥”,在粤语发音都是同“力”音,与现实大沥地名读音不同。

可见口传因唐代大历年间(-年)“大历十才子”其子孙衍居而得名“大历”似没有关联。那么“大沥”的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
“大沥”的由来,看看史料怎么说

据现存最早南海县志《大德南海志》(元朝大德八年年修)记载,北宋末南宋初,因战争、动乱、饥荒等因素,大批岭南以北先民经唐朝张九龄修成的岭南古道南迁入粤,他们初居南雄保昌县(今南雄珠玑巷附近岭南古道沿线),随后陆续往南迁至广南东道中心广州城(当时的南海、番禺县城),但由于人口剧增,大城大镇已经难以容纳大量的客户,因此只能分散到各地州县谋生,凭机缘择地而居。

根据原大历堡各自然村所存世的旧族谱、家史文本记载,基本各村庄开基祖都是始于南宋落籍大沥,很多的还是南宋末元初,再有部分村庄是至明清两朝北人继续南下,以及在珠三角各地互相分衍散居而成。

大沥镇钟边社区钟边村钟氏大宗祠(现存最古老的民间祠堂之一)

在粤语字典以及网上带发音的《粤语发音词典》,唯一与大历或大沥之现实读音相符的只有“坜”(粤语发音lik6),从大历堡到大沥镇,无论字怎样改变,民间对“坜”字的读音没有变化。由此可知早期口语土名是“大坜”,即使远至省港澳和广西粤语人,口语说到大沥都是都“大坜”音。

“大沥”源于“大坜”

在早期入粤的先民而言,荒芜的土地是自己去开垦耕种的,粤人称掘坜,即将土地平整,每行为一坜于上种植,坜与坜之间为坜坑用作排水储水。因此大沥一名原于口语的“坜”,到后来成文时,乡间农人为求方便,简写为“历”,传至清末民初改为“大沥”,其读音均延续“坜”字发音。

大沥龙溪村土改前农民住的茅屋摄于年

至于“大”,是当时开垦土地耕种的坜特别宽大,这是对其他地方的坜相对而言,民间容易记住这个特点,久而久之大家都称该地土名“大坜”,可知世间土地本无名,民间叫惯了,就约定俗成。又如平地泗沥村,在明、清二朝的《南海县志》记载原名为“四坜”,也是经过时代的演变而成“泗沥”,但保留“坜”字的读音。

原来,“大沥”只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土名,但这也并不影响大沥的传奇。探究名称的变更与乡村渊源,也让后世能更加了解这个地方。

(本文选自中古乡村历史《大范史话》一书的章节,作者为南海地方志专家人才库成员、曾氏宗亲网总编曾昭演。)

原标题:《图懂大沥

大揭秘!大沥点解叫“大沥”?》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